走进福建辅布司产业园生产车间,只见织机旁的高清摄像头格外醒目,它们连接着由该公司与华为联合推出的人工智能(AI)质检系统。该系统基于昇腾AI平台,每秒可处理60帧图像,能够清晰记录蕾丝花边的每一处细微纹理,并实时定位故障点位。
凭借这一能力,车间从过去的人工抽检升级为自动化100%全检,有效解决了纺织行业长期依赖人工导致的效率低、漏检率高等“老大难”问题,在提升产品品质的同时,大幅缩短了巡检时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5年来,在科技创新的支撑下,质量强国建设沿着从精益求精到标准引领、从过程可控到质量可信、从技术自强到品牌自信的路径稳步向前。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中,中国质量坚持以创新为魂、以标准为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现代化建设筑牢坚实根基。
精度突破:从精益求精到标准引领
以钢铁为骨,以精度为魂。在中国中车戚墅堰高端制造基地的齿轮箱装配车间,专注的氛围遍布每个角落。中车戚墅堰所研究院轨道交通传动技术研发部部长高扬正借助高倍放大镜和精密测量仪器,对时速400公里“复兴号”CR450动车组的核心部件——齿轮箱进行最后的啮合调整。
“过去追求的是合格,如今追求的是‘零缺陷’。”高扬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一个齿轮箱涉及上千个零件,装配精度要求达到微米级,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几十分之一”。
为解决早期运行中偶发的微小异响问题,他和团队展开数月攻关。“我们拆解分析了上百个样本,优化了17道装配工序,最终使关键指标达到100%,全面超越国际最严标准。”
如今,中车戚墅堰所装配的齿轮箱,不仅驱动着飞驰的中国高铁,更以其超高可靠性和静音性赢得国际赞誉,成为“中国制造”高品质的金字招牌。
精密制造铸就大国重器,质量提升支撑强国梦想。
2023年5月,国产大飞机C919圆满完成首次商业飞行,标志着中国高端装备制造实现历史性突破。C919项目涉及数百万个零部件、上千家供应商,其成功背后是覆盖设计、制造、测试全流程的超精密质量管控体系。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建立的质量追溯系统,实现了从一颗铆钉到整机翼梁的全程可追溯,确保每一架飞机的安全可靠。截至目前,C919已获上千架订单,成为中国高端制造“质量名片”的典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振兴制造业,要推动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战略性转变,让提高供给质量的理念深入到每个行业、每个企业心目中,使重视质量、创造质量成为社会风尚。
从关键部件的技术攻坚,到全社会质量意识的培育,一场深刻的质量变革正在中国制造业的脉络中深入推进。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典表示,放眼“十四五”,覆盖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正系统性协同发力,为质量强国建设筑牢根基。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我国批准发布国家标准1.3万余项,主导制定国际标准1079项,在全球产业规则制定中赢得了更大主动权。
数字赋能:从过程可控到质量可信
智能焊接机器人精准识别物料,重型无人车有序穿梭,上百台机器人在统一调度下高效协同……在湖南长沙三一重工18号工厂的智能化车间里,一场提升制造品质的“静默革命”已然展开。
为这些设备注入“灵魂”的,是树根互联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根云”工业互联网平台。依托厂房内数千个传感器,它为每道工序、每个机型乃至每把刀具动态匹配最优参数,驱动生产流程持续优化。
三一集团董事、执行总裁兼总工程师易小刚表示,质量提升的核心在于“过程可控”和“数据可溯”。借助“根云”平台,工厂涵盖的9大工艺、32个典型场景都已全面实现智能化作业。
放眼全国,质量变革浪潮已席卷制造业全链条。
在青岛海尔智能工厂,AI视觉系统以0.01毫米的精度、12秒的速度完成冰箱检测,使微瑕“无处遁形”,实现了质量检测的数字化飞跃;在小米手机工厂,生产线完全采用自动化和智能化设备,每个关键环节都设立了独立的质量控制点,如同一张无处不在的“监测网络”,确保任何细微的误差都能被及时发现并纠正……
以此为缩影,“5G+工业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正在数千家智能工厂落地生根。一条条生产线通过实时数据采集与分析,实现产品质量问题秒级追溯与闭环处理,关键工序不良率平均降低3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企业的动力之源,质量是企业的立身之本,管理是企业的生存之基,必须抓好创新、质量、管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掌握主动。
落实这一要求,离不开更深层次的制度保障。数据显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制定的标准“领跑者”制度,在光伏、新能源等18个领域培育562家标杆企业;智慧监管平台归集16亿条质量数据,风险预警响应提速70%;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助企业突破海外技术壁垒,年减少损失超200亿元。
“质量强国建设正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提升。”中国计量科学院首席科学家方向表示,技术赋能与制度创新同频共振,质量基础设施与质量治理体系协同增效,正加速驱动质量强国建设进程。
品牌崛起:从技术自强到全球信赖
在欧洲,每10辆新能源汽车中就有1辆来自中国,标志着中国品牌全球化已进入新阶段。
7月1日,比亚迪巴西工厂首车下线,成为其海外拓展的重要里程碑。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比亚迪全球新能源汽车交付量突破180万辆,海外市场同比激增240%。在德国,比亚迪海豹车型月交付连续3个月突破5000辆,成功跻身当地新能源汽车销量前十。
亮眼成绩源于技术驱动带来的质量优势。比亚迪自主研发的刀片电池以颠覆性设计重新定义行业标准:结构创新使空间利用率提升50%以上,大幅增强续航能力,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三元锂电池热失控起火的安全隐患。
凭借过硬的电池技术,比亚迪正实现从“中国车企”向“全球新能源汽车技术解决方案提供者”的跨越。这一转型不仅提升了其全球竞争力,也展现了中国品牌以硬核科技赢得全球市场的实力。
在消费电子领域,科大讯飞凭借全球领先的智能语音技术,打造出“能听会说”的AI产品生态,成功让“技术领先”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实现了从技术高地到品牌高地的跨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更多叫得响的品牌”“加快建设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
在政策引领下,中国品牌正迎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到2025年,形成一大批质量过硬、优势明显的中国品牌;到2035年,质量和品牌综合实力达到更高水平。
数据见证着中国品牌的成长轨迹:2024年入选世界品牌500强的中国品牌数量从2019年的40个增至73个,其中制造业品牌达21个,“中国制造”与“中国质量”的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
质量意识已融入产业血脉,质量创新正驱动发展变革,背后的科技支撑至关重要。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提出,以实现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科技自立自强为战略目标,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研究以及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突出科学问题、技术攻关和应用场景,加强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研发布局和协同创新,构建完善量子化、国际化、智能化、数字化、系统化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技术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性的支撑和引领。(记者 付丽丽 薛 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