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华社音视频部、体育部与新华网联合打造的系列微纪录片《我的马拉松》,在刚刚正式公布的第35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二等奖。该系列报道通过深入记录普通跑者的奔跑故事,生动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获得了评委的高度认可。
据悉,《我的马拉松》系列报道由四部微纪录片组成,创作团队历时一年,深入北京、云南、贵州、浙江、江苏等地的马拉松赛事现场,采访记录了百余名跑者的真实故事。报道以“马拉松”为叙事载体,通过快递员父亲推着脑瘫儿子完成70多场马拉松、盲人跑者在志愿者协助下突破生命局限等感人故事,生动诠释了“人生如马拉松”的深刻主题,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图为快递小哥罗书坚和他13岁的儿子。从2015年起,他推着儿子跑过了杭州、北京、上海等20多个城市。新华社记者黄宗治摄
该系列报道自播出后产生广泛社会影响,总浏览量突破千万,被人民网、光明网、央视网、芒果TV等500余家媒体转载,引发数十万网友互动讨论。报道中盲人跑者和快递员父亲的故事尤其令人动容,为特殊群体和面临困境的人们带来了精神激励,彰显了主流媒体引导社会舆论、传递正能量的责任担当。
评委会专家指出,该作品以“马拉松”为独特切入点,通过记录平凡跑者的不平凡故事,实现了“以小切口展现大时代”的创作效果。系列作品既有个体命运的细腻刻画,又映照出社会变迁和国家发展的宏观图景,社会效果显著。值得一提的是,作品在播出后引发广泛共鸣,形成破圈效应,不仅触动了观众内心,更传递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彰显了媒体的社会责任与担当,有力地引导了社会舆论,为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马拉松运动已从专业赛事发展成为深受大众喜爱的健身方式,其所蕴含的体育精神正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系列片总导演刘潇说:“马拉松,是我们观察时代的一扇窗口。透过它,我们记录了奔跑的身影,更捕捉到一种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这些奔跑的故事,既是个体生命的华彩,更是民族复兴征程上的动人注脚,激励着更多人,在各自的人生赛道上砥砺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