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关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决策部署中,要求“分类有序、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准确理解和把握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与实践创新,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
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性。从实践层面看,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已经形成趋势。浙江省已经从“千万工程”演进到现在以“千万工程”引领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强城、兴村、富民,采取片区组团推进乡村振兴,而且该省的片区组团模式早在2018年就开始试点。近年来,各地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探索推进乡村振兴路径模式,中部地区如河南、湖北、江西,西部地区如陕西、四川,东部地区如广东、山东、福建等地,均已不同程度探索实践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模式。各地立足实际条件寻求有效路径,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方法。从理论维度看,片区化发展的理念由来已久,自“田园城市”理论提出以来,经“有机疏散”等理论演进,城市建设逐步形成组团化、片区化的发展共识。我国自“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施以来,已逐步由点状治理转向片区统筹,以解决发展不平衡、产业链延伸不足及资源布局分散等问题。新时代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等理念和政策要求,均客观上要求突破单一村庄的发展局限,形成片区化、组团式的发展格局。理论层面,片区划分需遵循一定规律,村庄间跨度过大不利于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成为把握乡村发展历史必然性、顺应乡村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可见,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是指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优势互补的原则,将一定区域内多个行政村或自然村整合为一个发展单元(片区),通过统一规划、资源整合、产业联动、共建共享的方式,打破行政壁垒,形成抱团发展合力,最终实现乡村整体振兴和共同富裕的一种组织与发展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变“分散运营”为“集群作战”,变“资源碎片”为“整体优势”,通过规划和利益的联结,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实现“1+1>2”的聚变效应。
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的内涵特征与外延拓展。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的内涵特征主要包括:优化空间结构,整合资源,改善原本分散、低效的发展状态;强化功能组织,如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统筹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及其他经营主体,形成多元功能协作体系;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深入贯彻“两山”理论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优化治理模式,实行统一规划、分区建设、协同治理,提升片区整体发展效能;推进规划、产业、要素、建设、治理、利益一体化联动;片区划分遵循地域相邻、产业相近、优势互补等原则。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的外延拓展集中体现在:推动景村融合,通过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塑造片区整体风貌与提升乡村吸引力;实现产村、产镇融合,增强产业联动与区域协同发展,为更高层次的产城融合奠定基础;推进制度融合,一些地方通过探索“六治融合”等机制创新,提升治理效能;强化产业融合,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农文旅等多业态融合发展。同时,注重生态保护与乡土文化传承,创新基层治理模式,促进人才回流与培育。
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创新
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已呈现出一些鲜明的特点。一是组织创新与党建引领,普遍通过建立片区联合党委、党建联建等机制打破行政壁垒。通过“党建链”串起“产业链”和“利益链”的模式,有效凝聚发展合力。二是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强调对片区内土地、产业、文化、生态等资源的系统整合和优化配置。三是产业融合与业态升级,依托片区资源禀赋,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如推进“农业+”深度融合,实施品牌化与市场化运营等。四是利益联结与共建共享,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村集体和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常见的模式包括“保底+分红”、设立“共富基金”、推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等。五是数字化与绿色发展,通过数字化赋能,利用数字技术提升产业、治理和服务水平,注重绿色转型发展。
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已总结出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启示。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强化顶层设计。成功的片区都注重一体化规划,明确功能分区、产业重点和特色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突出产业支撑,推动融合发展。产业是片区发展的核心动力,需要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动纵向延伸产业链、横向拓展多功能,促进产业深度融合,提升产业附加值。三是创新体制机制,打破发展壁垒。通过片区联合党委、党建联建等机制,有效统筹整合资源,协调解决跨区域问题。通过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村集体和农民为主体”的运营机制,引入专业运营团队,激发内生动力。通过深化农村改革,盘活闲置资源,为片区发展提供要素保障。四是健全利益联结,促进共同富裕。建立紧密多元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农民在产业发展中受益增收,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农民。五是注重生态文化保护,彰显乡村特色。保护好乡村的生态环境和乡土文化,不搞大拆大建,保留乡村风貌和乡愁记忆,推动绿色发展,让乡村“各美其美”,彰显独特魅力。六是促进城乡融合,优化公共服务。将片区组团发展置于城乡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推动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如一些地方打造“15分钟生活圈”,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分类有序、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
分类有序、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要遵循“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基本原则和坚持“以城乡融合发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共同富裕”的方向指引。
服务于“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总目标。在总目标下,要以逐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为具体目标,以统筹优化村镇布局、推动县域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管护、协同推进县域国土空间治理、稳步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快补齐农村现代生活条件短板、创造乡村优质生活空间为重点任务,以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稳定增收为根本路径。
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确保粮食安全,通过价格、补贴、保险等政策支持和协同保护,调动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通过实施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加大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力度,加强粮食购销和储备管理,促进贸易和生产相协调。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统筹建立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坚持精准帮扶,完善兜底式保障,强化开发式帮扶,增强内生动力,分层分类帮扶欠发达地区,健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政策。确保投入力度,健全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不断加大乡村振兴投入力度。确保深化改革有力有序,在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方面,重点激励各类人才下乡服务和创业就业;农村土地改革的重点放在节约集约利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依法盘活用好闲置土地和房屋、分类保障乡村发展用地等方面;健全支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相关政策举措。
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等关系。一是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的关系。既要强化顶层设计,更要避免统一方案扼杀基层实践创新,始终注重两者结合,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二是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关系。农业农村现代化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和成色。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城乡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既是必然选择,也是唯一路径。三是外部支持和内生动力的关系。特别是对于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必然需要外部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诸多方面的持续支持,但更需要不断增强区域和群众的内生动力,形成外部支持与内生发展的良性互动。四是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在以片区方式集中投入资源时,必须兼顾所有村的公平,避免示范区过度占用资源,力戒“盆景”现象。五是战略和战术的关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一个战略性任务,必须久久为功。但是,需要有力有序、分步推进。当前就是要按照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制定好并实施好“十五五”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同时锚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的目标,把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统筹起来,稳步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