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14日电(记者李雪芹) 这里是中国最热的地方,夏季地表温度可飙至70℃以上。这里是新疆吐鲁番,一个自然与人文同样“火热”的地方。金秋十月,记者跟随“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走进这片被誉为“火州”的传奇热土,近距离感受教育的暖心守护、乡村的华丽蜕变、社区的和美温情,以及文化传承与文旅发展碰撞出的蓬勃生机。

2025年10月17日,吐鲁番市艾丁湖希望小学里有个“活蹦乱跳园”。新华网记者李雪芹 摄
一所“活蹦乱跳”的朝气校园
抵达吐鲁番的首日,采访组便前往艾丁湖希望小学。这所距中国海拔最低点艾丁湖仅17公里的乡村学府,今年5月刚获评 “全国文明校园”,校园里的每一处细节都透着对孩子们天性的呵护。一进校门,“朝气园”里的树身上,手绘的小动物与卡通人物跃然其上,色彩鲜艳、童趣盎然;而“活蹦乱跳园”里,住着鸡鸭等小动物,很难想象这个受孩子们追捧的养殖专区,曾因名字“土气”被嫌弃,而校方最终采用了孩子们的命名。

2025年10月17日,吐鲁番市艾丁湖希望小学党总支书记温向玲介绍“朝气园”时朝气满满。新华网记者李雪芹 摄
校园里的巧思无处不在:枯树干被切成木片,成为孩子们的涂鸦画布;男女厕所分别标注“须眉”与“巾帼”,传统文化元素悄然融入日常;按二十四节气规划的菜园里,孩子们在田埂间识作物、学耕种,在实践中收获知识与快乐。
最受乡村孩子欢迎的就是学校开设的航模兴趣班,在150平方米的活动室里,摆放着孩子们亲手制作的飞机模型、航空母舰、运载火箭,每周两节兴趣课让乡村孩子们的科技梦想得到放飞。而贴满一面墙的获奖证书验证了教育发展的成果。

2025年10月17日,吐鲁番市高昌区亚尔镇新城西门村墙绘上的援疆元素。新华网记者李雪芹 摄
一个“引人思归”的蝶变乡村
黄昏时分,采访组走进“全国文明村镇”——高昌区亚尔镇新城西门村。讲解员麻星宇是一位大学毕业后选择返乡的95后姑娘,脸上洋溢着对家乡的自豪。“瞧,这就是当年新华社记者拍过的燕子窝。”她指着村委会屋檐下的燕子窝笑着说,“燕子年年都归巢,就像我们这些年轻人,终究是要回到故乡的。”
跟随麻星宇的脚步,西门村的蜕变图景缓缓展开:昔日坑坑洼洼的土路,如今变成了平整干净的水泥路;单调的土坯房外墙,绘上了鲜艳的民俗彩绘,墙角精心摆放的花草相映成趣……“小时候村里都是坑坑洼洼的土路”麻星宇回忆起过去,眼里却闪着光,“现在家乡变美了,还有了发展机遇,我们当然愿意回来。”
近年来,西门村依托交河故城、坎儿井民俗园的区位优势,将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深度结合,打造生态宜居的文明村落。村里引进的丝路明珠农业生物科技公司、丝路骄子电子商务等企业,深耕农产品加工,借力直播带货拓宽销路,1400多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创业”,安居乐业梦想照进现实。越来越多像麻星宇一样的年轻人,选择回到家乡、建设家乡。他们用青春与活力,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让这个传统村落不仅“颜值”提升,更有了内涵与人气。

2025年10月18日,刘玉华老人在社区里的网红墙下“聆听幸福”。新华网记者李雪芹 摄
一个“聆听幸福”的和美社区
吐鲁番的热,不仅在气候,更在人心。在鄯善县鄯善镇育才路社区,采访组遇见了退而不休的刘玉华阿姨。这位江苏徐州人,十几岁便来到新疆,早年当过拖拉机手、开过卡车,后来扎根社区,成为居民们信赖的“主心骨”。如今虽已卸任社区居委会主任,她却依然热心志愿服务,发挥余热。
“走,我带你们逛逛咱们社区!”刘阿姨热情地领着大家参观社区医务室、老人活动中心、儿童乐园等场所。看着崭新的设施、整洁的环境,她不住地夸赞如今的年轻继任者:“现在社区发展得越来越好,老年人有地方休闲,孩子们有地方玩耍,居民们生活得舒心,我看着心里就踏实、高兴!”近年来,育才路社区针对辖区老旧小区多,文体活动设施少、“一老一小”没人照顾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上级部门的支持和社区党支部的统筹下,社区申请了“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项目”,让辖区老年人有了娱乐、休息、保健的场地,同时社区将社区食堂、少儿活动室、书法室、舞蹈室、居民休闲小广场等活动空间全部向居民开放,节俭务实的惠民举措受到了居民一致好评。而越来越多像刘阿姨一样的居民踊跃加入社区文明实践志愿者队伍,为共建文明幸福家园贡献力量。
临别前,记者请她在社区打卡墙前留影,阳光洒在她笑容满面的脸上,格外温暖。

2025年10月18日,游客正在攀登吐鲁番市鄯善县布塔格沙漠。新华网记者李雪芹 摄
一片“欣欣向荣”的文旅绿洲
在世界上唯一与城市相连的沙漠——库木塔格沙漠景区内,不时有游客结伴攀登,感受“城沙共生”、大漠风光与江南秀色同框的奇迹。景区管理委员会主任温静介绍,每年春秋两季,景区都会开展亲子植树造林活动,邀请家长与孩子共同认领树苗、栽种绿植,以实际行动为沙漠增添绿色。通过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双向发力,才能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游览体验。

2025年10月18日,吐鲁番葡萄沟景区内的葡萄长廊。新华网记者李雪芹 摄
十月中旬的葡萄沟,虽刚过旅游旺季,却依旧生机盎然。几公里长的葡萄架上,还挂着不少已自然风干的干葡萄。清澈的天山雪水在沟渠中潺潺流淌,正是这得天独厚的水资源,让葡萄沟成为栽种葡萄的绝佳之地。沿着葡萄长廊漫步,抬眼所见的“亚克西,很棒!已行走500米”激励木牌让人温暖。从2025年5月1日起,葡萄沟景区取消了门票,以“零门槛”惠民政策,向游客敞开深度体验吐鲁番文化的大门。

2025年10月18日,麦然木古丽·沙塔尔正在讲解花帽故事。新华网记者李雪芹 摄
自然景观与人文底蕴的交融,让吐鲁番的文旅发展焕发勃勃生机,也让更多人读懂了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在吐鲁番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土生土长的讲解员麦然木古丽・沙塔尔,怀揣着对家乡文化的满腔热忱,为采访组如数家珍地讲述着沙疗、斗鸡、馕坑烤肉、葡萄晾晒等非遗项目的故事。她生动的讲解、饱满的情感,让这些承载着吐鲁番历史记忆的非遗项目变得鲜活起来。
从校园到社区,从沙漠到非遗场馆,吐鲁番大地上共生共荣的文明图景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这里有热情好客的人们,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有壮美的自然景观,更有蓬勃发展的文明生机。火州文明,亚克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