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2025数字赋能社会治理·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与发展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相关部委负责同志,部分地方市县区党委、政府以及政法体系相关单位代表,知名专家学者、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等代表齐聚一堂。大会旨在搭建社会治理领域互动交流平台,集中展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共探社会治理前沿路径,为“中国之治”贡献智慧力量。
本次大会由新华网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中国政法大学城市发展与治理研究院、《信访与治理研究》刊物提供学术指导,北京绿动未来传媒有限公司承办。

大会现场。新华网发
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枫桥经验”,是党领导下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方法,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典范,历经数十载的传承与发展,已成为我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之一。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乡村治理,完善社区治理。

新华网副总裁侯大伟发表致辞。新华网发
新华网副总裁侯大伟在致辞中表示,作为新华社主办的数智化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科技型文化企业,新华网近年来立足数字经济发展浪潮与新质生产力培育要求,持续推进科技与传媒的深度融合,不断拓展数字技术与社会治理融合的深度与广度,助力构建更加高效和安全智慧的治理体系,践行主流媒体的使命担当。新华网愿以本次大会为契机,充分发挥全媒体矩阵优势,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传递本次大会的思想成果与实践经验,让数字赋能基层治理的创新理念深入人心;持续开放数字底座与技术能力,为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注入澎湃动能;与社会各界携手并肩,共同书写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新篇章。

全国政协委员、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潘毅琴发表致辞。新华网发
全国政协委员、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潘毅琴在致辞中表示,“枫桥经验”是扎根中国土壤、蕴含中国智慧、解决中国问题的“中国方案”。我们要坚持用法治思维引领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筑牢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法治根基;广泛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加强数字治理能力建设;以理论研究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她呼吁各方以大会为契机,深化交流互鉴,扎实推进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与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营造更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名誉会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王佐书(右三);新华网副总裁侯大伟(左三);广东省云浮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李军(右二);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毛寿龙(左二);中国政法大学城市发展与治理研究院副院长,《信访与治理研究》刊物执行主编刘柏志(左一);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常务副理事、北京绿动未来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郭春明(右一)共同为大会启幕。新华网发
近年来,大模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赋能在各地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明确“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数字社会治理体系”,推动“枫桥经验”实现从“党政主导”转向“多元协同”,从“经验判断”转向“智能预判”,从“纠纷化解”转向“规则之治”的三大跨越,有效提升了矛盾化解效率和治理效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新华网数据产业中心总经理、新华网法务服务平台负责人李春莹介绍,当前,我国法院、公安、交通、银行等系统正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和智能体系建设。其中,司法领域对智能化技术手段和高影响力传播平台的需求尤为迫切,最高人民法院也明确提出要全面深化智慧法院建设,推动司法数据中台与智慧法院大脑建设、智慧执行已成为提升司法效能的必然选择。

新华网数字经济事业中心常务副总经理张涛(左二),中国政法大学信访与治理研究中心秘书长、《信访与治理研究》刊物执行主编王凯(右二),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鲁玉(左一),山西泽信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关向宇(右一)共同启动“新华网公告信息公开智能服务平台”。新华网发
“新华网公告信息公开智能服务平台”在大会期间正式发布。新华网不断探索“数字经济赋能公共服务”的实践路径,新华网数字经济事业中心深耕信息公告业务场景,创新打造了“新华网公告信息公开智能服务平台”,依托“数据库+大模型”技术底座,开启AI赋能政务政法工作新范式。该平台通过整合AI智能文书起草、公告智能审核、一键发布、精准检索以及公告分析报告生成等功能,提供从数据处理到信息公开的全链条服务。目前,平台已与多家地方法院达成合作意向,彰显出强大的智慧服务能力和实战应用潜力,为司法公开提质增效、为数字赋能治理添砖加瓦。

新华网数据产业中心总经理、新华网法务服务平台负责人李春莹(左二)、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法院执行局局长刘奇(右二)、航天鸿盛科技(北京)有限公司CTO李林(左一)、北京凇银泽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余佳俊(右一)共同上台发布新华网“法院智能执行系统”。新华网发
同时,新华网聚焦法院执行环节自动化与智能化升级需求,打造覆盖全流程的法院智能执行解决方案。此次大会上,新华网“法院智能执行系统”同步正式亮相发布。该系统通过智能化手段,系统化解传统法院执行工作中存在的难题,为司法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持,进一步助力推动智慧法院建设。
新华网“法院智能执行系统”构建了“应用层、AI层、数据层、自动化层”四层业务架构,覆盖从立案到归档的全流程,实现法院执行工作的数字化与智能化管理。针对法院一直以来面临的“案多人少”的难题,系统通过自动化处理与智能辅助,有效减轻干警负担,提升工作效率。

新华网数字经济事业中心赵新宇现场分享实践成果和经验。新华网发
现场,新华网数字经济事业中心赵新宇分享了“法院智能执行系统”在地方基层法院实践落地成果及经验。他介绍,该系统依托人工智能、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系统解决法院执行环节“案多人少、数据孤岛、效率低下”等痛点,已在河南某基层法院稳定运行,并成为智慧法院建设的可复制技术范本。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毛寿龙发表主题演讲。新华网发
大会现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毛寿龙以《数字赋能社会治理》为题发表演讲。他表示,传承60余年的“枫桥经验”,核心是“稳定与活力并存”——从最初镇一级的社会治理探索,到如今延伸至县、市乃至省级层面,“枫桥经验”的内涵随时代迭代,但本质始终未变;数字技术则为“枫桥经验”注入新动能,“十五五”期间应进一步依托数字基础设施,降低治理交易成本,让“枫桥经验”在更多行业落地生根,最终实现“高秩序、高自由、低成本、高智能”的社会治理目标。

广东省云浮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李军进行实践分享。新华网发
在实践分享环节,广东省云浮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李军以《数字赋能驱动警务变革 法治公安筑牢平安基石》为题进行分享。
“数字赋能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公安工作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李军指出,数字赋能的核心在于从“经验判断”向“数据驱动”的转变。云浮公安构建覆盖核心警务要素的业务数据资源体系,搭建了数据模型547个,工作模式实现从“汗水型”向“智慧型”升级。
据悉,云浮市公安局把推进“公安大脑”建设作为引擎,以“情指行”一体化运行为牵引,汇聚全网数据资源,搭建了135个指挥图层,构建数智赋能社会治理新体系。通过数字赋能,云浮公安实现了公安工作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面向未来,李军强调,云浮公安将进一步顺应数字时代发展潮流,推动大数据新技术与公安工作深度融合,深入推进法治公安建设,构建法治化智慧警务新生态。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政法委员会副书记、二级调研员滕龙。新华网发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政法委员会副书记、二级调研员滕龙以《扎实推进‘法律三进’不断夯实平安稳定根基》为题进行实践分享。
据滕龙介绍,恩施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原有“律师三进”基础上升级推出“法律三进”模式,以“律师进村升级版、干警进校全覆盖、法治宣传进千家万户新格局”为抓手,整合资源、精准发力,实现基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据统计,该模式运行近半年来,全州刑事、治安案件同比分别下降29.55%、16.84%,登记办理信访事项同比下降4.7%,群众安全感等核心指标位列全省前三。
“恩施州的实践充分体现新时代‘枫桥经验’‘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核心要义,通过整合政法干警、律师等专业力量,借助数字手段延伸服务触角,实现治理效能与成本优化的统一。”滕龙表示,恩施州将持续深化“法律三进”模式,推动线上线下治理深度融合,为民族地区平安法治建设提供更多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研发基地主任、公安部全国高等教育教学名师李春华发表主题演讲。新华网发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研发基地主任、公安部全国高等教育教学名师李春华结合公安工作实践与研究成果,阐述了数字技术与新时代“枫桥经验”融合的路径与价值。
李春华在主题发言中强调数字赋能的实战价值。她表示,智慧防控平台的搭建打破了部门间信息壁垒,实现了“人、地、事、物、组织”数据的互联互通,让基层民警从繁琐的人工排查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面对面服务群众中,既提升了防控效率,又密切了警民关系。针对数字治理可能面临的问题,李春华提出,技术应用需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底线。要兼顾老年群体等“数字弱势群体”的需求,保留线下服务渠道,同时强化数据安全保护,防止个人信息泄露,让数字技术真正成为便民利民的工具。

中国政法大学城市发展与治理研究院副院长,《信访与治理研究》刊物执行主编刘柏志进行主题发言。新华网发
中国政法大学城市发展与治理研究院副院长,《信访与治理研究》刊物执行主编刘柏志围绕“人工智能时代城市治理变革”这一主题展开分享,深入剖析了技术与治理的碰撞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刘柏志认为,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治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新的需求,人工智能恰好为城市治理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的场景与契机。在“人工智能+治理能力提升”领域,正推动社会治理形成人机共生、多元共治的新格局。城市治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AI与爱共创美好城市生活”,让城市治理既能享有人工智能赋能的高效,又始终饱含人文关怀的温度。

圆桌对话现场。新华网发
在新征程、新起点上,如何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人工智能同社会治理相结合的决策部署?各地围绕数字赋能与基层治理融合,又有哪些创新实践与针对性举措?
在圆桌对话环节,与会嘉宾以《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发展论与实践场》为主题,围绕数字赋能社会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等话题进行分享。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郑华,广东省云浮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王维瑜,四川省彭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智峰,浙江省嵊州市公安局党员委员、流动人口管理中心主任张锋,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法院执行局局长刘奇参与对话。该环节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公共管理研究室主任王伟进主持。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从“经验导向”向“数据驱动”、从“线下跑腿”到“数据跑路”,一系列数字治理创新实践,为“枫桥经验”注入了时代内涵。参与圆桌对话的嘉宾们一致表示,要用更加有力的创新举措,进一步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丰富发展,进一步夯实法治中国的平安底座,持续为社会治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力量。
国之兴衰系于制,民之安乐皆由治。“枫桥经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凝聚着社会各界的创新合力。近年来,各地积极拥抱数字时代变革浪潮,以数字化驱动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发展,赋能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涌现了一大批生动实践案例和标志性成果。本次大会共收到324份各地积极投送的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材料,吸引近200位政法系统、地方政府及企业代表现场参会。大会在学术单位的专业指导下,汇编形成《法治获得感实践汇编(2025)》,集中展现全国各地推进“中国之治”的创新活力与实践成效。
新华网将充分发挥强大的传播能力和资源整合优势,放大实践经验的传播影响力,广泛凝聚更多社会治理领域的实践者、研究者,深入探索数字赋能下的治理新路径,总结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