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双碳”目标提出的第五年,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推动着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这一年,也是梅赛德斯-奔驰在华生产与研发迎来二十周年里程碑,恰逢其“2039愿景”推进的关键时期。作为全球豪华汽车行业的领军者,奔驰始终将可持续发展置于战略核心,深度契合中国“双碳”目标,通过全产业链脱碳、技术创新迭代、社会责任践行的多维布局,为中国汽车产业绿色转型注入持续动能。

全球愿景锚定绿色发展航向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

“实现‘零排放’出行,是梅赛德斯-奔驰坚定不移的战略目标,这与中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高度契合,形成了相向而行的强大合力。”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成员、负责大中华区业务的佟欧福在第13届中国可持续发展对话会上的表态,进一步显示出这家跨国企业的清晰愿景与战略定力。
2019年提出的“2039愿景”,明确了奔驰最晚到2039年实现乘用车新车产品阵容全价值链、全生命周期净碳中和的目标。这一全球战略与我国“双碳”目标相向而行,并转化为扎实的本土化实践。北京奔驰工厂率先应用人形机器人等先进制造技术,成为先进制造业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的生动范例,其前驱车工厂更是斩获中国汽车行业首张《ISO14068-1:2023实现碳中和核查声明》,标志着汽车企业在碳中和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
产品端的创新迭代成为战略落地的核心载体。即将于2025年11月初在中国上市的全新梅赛德斯-奔驰纯电CLA,堪称可持续设计的标杆之作。该车以“能效就是硬通货”为核心理念,搭载800伏电驱系统和同级独有的两挡变速箱,实现866公里的CLTC续航里程和10.9千瓦时/百公里的超低能耗,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做好产品环境足迹管理。在材料应用上,新车再生热塑塑料比例较上一代提升两倍多,保险杠含25%再生材料,每辆车可减少约50公斤二氧化碳排放,生动诠释了“循环经济”理念在产品设计中的深度融入。

“中国市场已从单纯的消费市场转变为创新策源地,这里的技术迭代速度和用户需求变化,正反向驱动全球产品的升级。”佟欧福在谈及在华八个月的工作感悟时强调。奔驰将中国市场的创新成果纳入全球体系。例如,基于中国道路场景研发的泊车辅助技术,经本地化适配后输出至欧美市场;与Momenta合作开发的L2级智能辅助驾驶架构,融合全球L3级自动驾驶技术经验,打造出适配中国路况的协作式转向功能,实现了“本土化创新”与“全球化协同”的双向赋能。这种战略协同不仅让奔驰在竞争激烈的中国汽车市场中构筑了差异化优势,更为全球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

构建绿色制造与循环经济生态体系
“可持续发展不是单一环节的突破,而是全产业链的系统性变革。从生产制造到供应链协同,从材料回收再用到能源结构优化,我们正以全生命周期视角推进脱碳行动。”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柏睿凯的话,揭示了奔驰可持续实践的核心逻辑。

在生产端,北京奔驰已构建起以可再生能源为核心的绿色制造体系。截至2025年9月,其光伏覆盖面积扩展至43.9万平方米,相当于61个标准足球场,总装机容量达88.8兆瓦,绿色能源满足超过80%的用电需求。这一成果的背后,是奔驰对空间资源的极致利用——将光伏板从厂房屋顶拓展至停车场顶棚,最终超额完成装机目标。2024年,北京奔驰车辆生产环节的碳排放强度同比下降38%,前驱车工厂较2023年减排近2.2万吨CO₂e,相当于近120万棵树一年的碳吸收量。福建奔驰则实现生产全流程碳中和,成为福建省首批100%使用绿电的企业,2024年通过节能项目节约256万度电,物流环节采用铁路、海运等多式联运模式,显著降低运输碳足迹。

供应链的绿色转型是全链脱碳的关键一环。截至2025年6月,北京奔驰和福建奔驰几乎所有生产供应商均签署“愿景意向书”,承诺践行碳中和目标。奔驰通过搭建“驱动可持续”平台,向供应商提供生命周期评估、碳核算、绿电采购等专项培训,并对新车项目原生铝材提出铝业管理倡议(ASI)监管链认证要求,从源头管控高排放原材料。这种“龙头带动、协同共治”的模式,推动绿色理念贯穿产业链各环节,形成覆盖生产、供应、物流的全链条绿色生态,有力推动了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系统性变革的进程。
扎根本土的循环经济深度实践让可持续发展从“减排”向“增绿”延伸。奔驰遵循“重新思考、做减法、少修易修、闭环回收”的4R原则,将循环理念融入产品全生命周期。2024年6月以来,奔驰中国已高效回收约391吨报废动力电池及模组,实现电池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北京奔驰2025年启动的溶剂回收项目,每年可回收约300吨废溶剂,中水回用、二氧化氯水处理等技术试点减少了对新鲜水源的依赖,2024年单车用水量同比下降7%。与清华大学合作探索的本土化闭环回收体系,进一步提升了材料可回收性和再生资源利用率,让循环经济成为汽车产业实现进一步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公益实践书写可持续发展人文温度
“企业社会责任是梅赛德斯-奔驰的核心价值观,它不是附加项,而是贯穿经营发展的根本信念。我们坚信,商业成功与社会贡献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佟欧福的这番话,道出了奔驰二十年来深耕中国公益事业的初心。

在生态保护领域,奔驰星愿基金不久前实现了对中国首批五个国家公园的公益覆盖,创下了跨国企业公益合作的里程碑。2025年,星愿基金正式启动与三江源国家公园的三年期合作,联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围绕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社区共建等方向开展工作,助力这一“中华水塔”筑牢高原生态屏障。自2007年在华开启公益之路以来,奔驰累计投入超3.6亿元,落实近百个公益项目,惠及超1亿人次。从四川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物种保护(终身认养6只大熊猫宝宝),到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生态管护,奔驰构建了从物种保护到生态教育的多维公益范式。

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是奔驰社会责任的另一重要维度。通过与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的合作,奔驰支持古建筑修复与莫高窟文物保护,助力文化瑰宝跨越时空的传承;与清华大学的战略合作形成双向共赢模式,既通过“碳中和人才教育”计划培育青年人才,又推动产学研融合助力科技创新。在儿童交通安全教育领域,“安全童行”项目自2012年落地以来,已覆盖全国210所学校、超26万名学生,通过系统化道路安全教育帮助儿童提升交通防护能力,成为守护安全出行的温暖力量。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奔驰始终坚守ESG实践的长期承诺。佟欧福强调:“打造品牌需要久久为功,越是面临挑战,越要坚守核心价值观。践行社会责任不会因市场波动而动摇。”这种坚守体现在产品安全的极致追求上——全新纯电CLA开发过程中累计投入数亿元,完成180台车碰撞测试和15000次碰撞仿真模拟,电池热稳定性提前符合2026年新国标;体现在数据安全的严格把控上,坚持“车内数据留存于车内”的全球统一准则,以合规性筑牢用户信任基石;同时也体现在与合作伙伴的协同共赢上,助力一批经销商打造绿色零售示范店,共同推动可持续理念从生产端延伸至消费端。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梅赛德斯-奔驰正以“2039愿景”为指引,深度融合全球技术优势与中国创新活力,在全产业链脱碳、技术创新迭代、社会责任践行的道路上持续迈进。从北京奔驰工厂的光伏板到三江源的生态管护站,从全新纯电CLA的再生材料到“安全童行”的课堂,奔驰用扎实的实践证明,可持续发展既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是跨国企业融入中国社会、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由之路。在全球汽车产业绿色转型的浪潮中,奔驰的“中国实践”无疑为行业树立了“战略同频、全链发力、责任共担”的可持续发展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