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浙里样板”——杭州拱墅区三大实践破题超大城市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答卷-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5 11/05 09:58:19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人民城市“浙里样板”——杭州拱墅区三大实践破题超大城市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答卷

字体:

  【编者按】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间。面向“十五五”,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超大特大城市治理现代化”“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大力实施城市更新”。为在新起点上加快探索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浙江路径,浙江省委城市工作会议从“7个着力”重点部署城市工作。

  人民城市的画卷,需要一笔一画精心描绘。在杭州拱墅,城市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洋溢在百姓脸上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始终将“人民至上”的理念融入城市肌理,拱墅通过党建引领三大实践,探索出可迁移、可复制、可迭代的城市治理“拱墅方案”,用治理精度雕琢出运河明珠的时代新韵。

  一条大运河,流淌过拱墅千年岁月;一座武林门,见证了城北百年变迁。拱墅位于京杭大运河浙江杭州段起点,昔日的“工业粮仓”蝶变为“创新高地”,传统市井街坊升华为现代都市客厅。

  2024年,杭州成为中国第十座、浙江第一座超大城市,大城市的一些共性特征开始凸显。作为杭州市中心城区,拱墅人口密集、结构复杂,新老课题叠加,城市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在这里无处不在。

  从三方协同凝聚的治理合力,到商务社区激活的经济活力,再到有机更新彰显的民生温度,拱墅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用党建引领三大实践破题超大城市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人民城市”的蓝图,在运河之畔徐徐展开。

  浙工新村新貌。本组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三方协同:聚众智于共治,破解治理“合力难题”

  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的治理,从来不是单一主体的“独角戏”,而是多元力量的“交响乐”。

  拱墅下辖18个街道,实际管理人口约180万、各类小区636个,面临“居住人口多、小区数量多、小区类型多、物业企业多、风险隐患多”的“五多”治理难题,小区成为回应民生诉求的“第一线”和基层治理“最小单元”。

  凝聚着“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智慧,拱墅通过分类施治,构建起“权责明晰、协同高效、共建共享”的三方协同治理体系,推动回迁安置小区精细化治理、商品房小区自我管理、老旧小区品质升级,使每类小区都能找到适配的治理路径,让治理力量从“分散作战”转向“攥指成拳”,治理成效从“众口难调”变成“同心共建”。

  专人专职,盯关键事

  国庆中秋假期前,杭州拱墅半山街道的桃源居小区里,热闹氛围已悄然浸润,崭新的国旗下,晨练归来的老人提着新鲜蔬菜,话语里满是对假期的期待。物业一边发布着安全提示,一边忙着登记上门养护花草、喂养宠物的需求。

  作为一个回迁安置小区,十年前交付入住,曾经的村民变市民,但不少人的生活习惯要“上楼”却没那么容易。曾有人在花坛种菜,在健身器材晾晒衣物,在景观池洗拖把……还有不少人对于物业和停车要收费十分不理解。

  “小区无小事,要靠每一点努力感动居民。”桃源居东苑的小区专员陈吴是业主,小区大事小情都了然于胸。业主王大爷十分认可他,有时租户留下的大件家具需要清理,陈吴就联系物业顺手帮忙搬走。“本来是收费的呦!现在免费就搬了,人蛮好的嘞!”

  小区专员是拱墅为更好服务群众而设立的专职岗位。2020年以来,拱墅全面实行“一小区一专员”制度,目前已有595名社工下沉小区兼任网格长,常态走访联系群众。

  作为基层治理的骨干队伍,小区专员不仅要“沉下去”更要“管得住”。一系列制度化用人导向,促进一支讲政治、懂业务、善治理的专业化队伍迅速成长,通过红茶议事会专题议事、小区议事亭开放议事和回音壁民情回访,构建起“全天候、无缝隙、零距离”社区服务体系。

  小区治理若烹小鲜,居民需求越来越多元。商品房小区金都华庭的居民在中秋节吃上了自己做的冰皮月饼,园林般的小区花草如茵,处处祥和安逸。谁也看不出来,这里曾经设施陈旧、服务无序、账目混乱。

  “办公区域还是‘抢回来’的!”该小区所属的京都苑社区党委书记王晓燕说,十多年前的金都华庭让业主很头疼。

  小区2002年建成时就以超万元的开盘价奠定了高端住宅基础。业主维护自身权益意识较强,早早成立了业委会。

  然而,2012年岁末,118份要求召开临时业主大会、罢免业委会的申请书摆到社区书记面前。小区每年经营性收入上百万元,业委会却将大部分资金以小区超市购物卡的形式发给业主,真正需要维修的工程却拿不出钱来。

  第三届业委会虽经法定程序被罢免,但一直拒办移交手续,并持续出台“尺度更宽”的经营性收支管理办法。面对“不愿下台的业委会”,业主们特别“无奈”。当时小区内双方“剑拔弩张”,这点“家丑”也闹得沸沸扬扬,导致小区房价远远低于同品质的小区。

  2017年,社区认识到必须有强有力的业委会。小区专员带领党员、群众骨干展开地毯式“扫楼”筛选,不厌其烦做工作。几经周折,搭配合理、分工协作的新一届业委会经业主大会选举产生,小区运转才逐渐步入正轨。

  类似的摩擦虽偶有发生,但这是居民重视自身权益的意识体现,如何将好事办好,需总抓手协调。面对解决城市基层治理的“最后100米”,拱墅按照城市基层党建“做强街道、做优社区、做实系统”的基本思路,于2017年成立了全国首个区级“三方办”,并延伸到街道、社区层面搭建起“三级三方办”,形成社区党组织统一领导,小区专员下沉,协调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企业三方协商共治的治理底座。

  今年4月,大关街道三方学院小区专员成长训练营在德胜社区红色三方邻里坊正式开营。

  各美其美,责任共担

  小区虽小,却装着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密码;三方协同虽势微,却映照着城市文明的进阶轨迹。在具体实践中,拱墅明确业委会候选人“十宜十不宜”和“四个有”筛选标准,通过小区专员挖掘、小区党员推荐,全区业委会(物管委)组建率超97%,业委会成员中党员占比超65%。

  金都华庭从“问题小区”到“中国十个幸福小区案例”小区,三方协同治理机制下,实现“从乱到治”到“从治到新”。

  作为较早的高层电梯房,随着使用年限渐长,金都华庭提升改造电梯的呼声越来越高。但由于没有针对商品房小区的电梯更新文件规范,这件民生实事无疑需要“摸着石头过河”。此外,小区因为第三届业委会乱作为,导致经营性收入缺口较大。钱谁来出,怎么出,成了首要问题。

  正所谓基层无小事,越是难啃的“硬骨头”,“三方协同”的作用愈加凸显。“在新老业委会更替阶段,社区持续指导,提供了‘大修改造’和‘整体更新’两套方案供参考。”王晓燕说,通过“华庭一家亲”协商议事、小区党支部工作述职会等多类型居民协商平台,召开协调会21次,敲定了电梯品牌、筹资方案等关键问题。

  小区党组织、楼道党支部和群众性社团,成为协调“轻骑兵”。“一次说不通,就和楼幢党员多去几次。”小区党支部书记沈颖说,经过努力,小区22部电梯全部换新,困扰已久的问题彻底根治。

  现在的金都华庭小区公告栏内,电梯保险费、购买绿化补种、大门道闸改造……各项收支明细一目了然。最近业委会正在商议景观假山的修复,小区整体运转井井有条,小区品质和房价都比周边高出不少。

  为了让群众从“旁观者”变“参与者”,推动基层治理从“单打独斗”向“多元共治”,拱墅结合8年三方协同共治实践,打造“三方学院”培训体系,“手把手”教、“实打实”管、“心贴心”帮,通过“两支部一社团”建设,推动小区党员、社团骨干、热心居民向业委会、业主代表“双向转化”。

  祥符街道,是三方学院的区级主学院所在地,根据治理过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如商品房小区、回迁安置小区、业委会建设等六大门类开设分教学点。

  打开“三方E学苑”小程序,民法典解读、一般维修基金和简易维修基金申请流程、物业承接查验项目全周期监管等,60门特色课程一目了然,简直就是小区治理“说明书”。

  除了区级主学院,拱墅还结合各街道资源打造6个分学院。大关分学院是老旧小区治理“样板间”。分学院所在地大关街道,是治理难度很大的“老破小”,下辖30个小区中29个是老旧小区,辖区内老年人占比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街道牢牢牵住“党建引领三方协同”的牛鼻子,画好了小区治理“同心圆”。

  从社区议事厅里的“红茶议事会”到产业园区中的“共创社”同行互助小组,拱墅区的三方协同从2017年起历时8年迭代,早已超越了“问题处置”初级阶段,升级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发展合力。

  拱墅区委常委、组织部长施甜甜说,拱墅聚焦小区治理中的突出问题、实际难题,依托完善的工作体系、组织体系和包联体系,根据不同小区特点精准“画像”与“施策”,积极回应居民需求,是基层治理从“粗放”走向“精细”的现实体现,更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探索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协调运行新模式”的生动实践。

  商务社区:以服务促发展,激活经济“细胞活力”

  商务社区作为区域经济生态的“微观枢纽”,一头连着企业经营“痛点难点”,一头系着区域发展“堵点断点”,其核心价值正体现在“以服务为纽带,为经济赋能”的实践中。

  赋能陪跑,直达前沿

  下午6点,汇金国际商务社区的党群活动中心多功能隔间里,DeepSeek的员工在动感音乐中,准时开始练起搏击操,挥洒着汗水,积攒一天的“班味儿”逐渐消散。

  汇金国际大厦位于杭州市中心的武林广场旁,寸土寸金,很难有公司能在这里开设健身房。汇金国际商务社区组建的“汇小金”服务团队,在“一日一跑楼”中摸清青年需求,协调出300多平方米楼内公共空间开设健身场地,并配备了健身器材,从今年9月下旬开始免费开放。

  作为商贸核心区,拱墅深知企业是城市经济的“细胞”,服务好企业就是激活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如何“像服务居民一样服务企业”,2009年,拱墅在全国率先提出“楼宇社区”概念,成立浙江省首个楼宇综合服务中心。

  自2022年起三年规划布局,聚焦商圈统筹治理难、楼宇增值服务散、企业需求对接慢等痛点,拱墅目前建成30个等同社区建制、实体化运转的商务社区,把对商圈楼宇的经济服务触角延伸到产业发展最前沿。

  秉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原则,拱墅区通过党建联建积极调动法律事务所、金融机构等,布局“红盾E+”、信用修复等90余处楼宇服务驿站,为企业提供楼上楼下“一站式”服务。

  国庆中秋假期,新天地商场中庭点缀着可爱的卡通鱼形手作,还推出“摇人生活节”“西湖醋鱼宴”等一系列文创活动,吸引了不少人前来打卡消费。

  新天地商务社区组织50组企业双职工家庭参加“欢乐亲子碰碰车”托幼体验活动。

  新天地商务社区党委书记倪维介绍,商圈和周边社群联系不断紧密,“这里不只是购物消费的地方,更能传递温暖、凝聚邻里感情”。

  数字扁担(浙江)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数字扁担)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入驻新天地后,他们总在第一时间接到各类活动的通知。

  长假期间,数字扁担副总经理沈秧秧依然很忙,她坦言,作为中小型初创型科技企业,拱墅相关政策更加友好,新天地商业综合体很有活力,足不出户的研发人员也能工作生活两不误,“我们现在习惯了遇到困难先找商务社区,因为他们非常了解需求,这样的良性循环就是企业要的发展环境”。

  除了对接各项政策福利,商务社区还是扶持企业成长的“行家”。今年7月29日,2025年国家“数据要素×”大赛浙江分赛杭州站结果出炉,拱墅5家数商企业进入全省复赛,入围数量占全市1/7,位列全市第一梯队,数字扁担也是其中之一。

  “以前我们参赛意愿并不强烈,后来社区多次上门沟通。”沈秧秧说。赛事期间,社区对接区数据局,以“一企业、一工作群、一专家库、一培育方案”模式持续支持企业打磨作品。目前,数字扁担即将以全省第三去参加全国比赛。

  商务社区配备的专职工作人员,超50%拥有经济工作经历,通过“一周一轮训、一月一集训”,既懂政策又通业务,成为企业身边的“全能服务员”。

  扫楼跑企,精准滴灌

  精准画像与资源整合,让商务社区的服务从“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从企业和职工真实需求入手,常态化“扫楼跑企”,梳理“企业所需”“职工所盼”“社区所能”三张清单,是商务社区的工作日常,每一项精准对接让服务与需求同频共振。

  米市巷街道是典型的杭州主城区核心街道,十多年前就非常繁荣,占地仅有3.75平方公里,却聚集了25幢商务楼宇,涵盖了建筑、商贸、商务服务等传统产业。辖区内商务楼宇与高端小区交错林立,动辄千万房价的武林壹号就是其中代表。

  “能在这里置业的人,都有自己的‘超能力’。”米市巷街道武林壹号商务社区负责人胡娇娇说。社区以高端居企融合为定位,努力把“以居引企”效应发挥到极致。社区聘任高端小区物业及业委会负责人为“壹号引荐官”,在各类活动中,业主闲谈间就有项目落地。

  建筑类企业在武林壹号占比近40%,信用修复需求很大,如果不及时处理会严重影响招投标,但单靠企业的力量很难快速完成。针对这一痛点,2022年底,杭州市经济信息中心与米市巷街道武林壹号商务社区联合开展党建共建,打造“信连心·信用修复驿站”,试点为失信企业及时快速消除处罚记录。

  今年5月,“壹号陪跑员”在走访时,得知一家建筑企业正在申请重要贷款,但还有失信记录没有修复,企业代表心急如焚。陪跑员立即一对一服务,按照涉企问题闭环解决机制启动流程迅速对接多个部门,3天内成功帮助企业修复信用,顺利申请贷款。

  “信用修复不是服务终点,后续针对易发问题多次复盘、敦促企业内部加强,才能实实在在增强企业预防风险的能力。”胡娇娇说。

  拱墅通过“企业点单、社区接单、部门配餐”,为1200余家企业匹配个性化政策包,企业诉求办结率达98.6%。高效响应机制则为企业发展扫清障碍,通过“一呼即应”精准打造“线上+线下”服务闭环。截至今年上半年,线上平台累计受理企业咨询4.2万件,协调解决问题1700余个,企业满意度达99.3%。

  30个商务社区服务覆盖3万余家企业、621幢楼宇,在产城融合中担当“连接器”,盘活楼宇空间打造创业梦工厂,以共享资源凝聚发展合力,在烟火气与科创力的交融中,为核心城区能级跃升注入不竭动力。

  有机更新:聚共识同议事,重塑城市“空间品质”

  拱墅的城市有机更新,从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也不是机械的“政策累加”。这是一场以人为核心、以民生为根本的价值重塑,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重构空间品质,让城市实现“有温度的生长”。

  同筑民治,全程在场

  今年春天开始,朝晖街道的浙工新村小区内,548把新房钥匙陆续归位。这意味着从2023年4月启动、历时22个月的浙工新村城市有机更新项目即将画上圆满句号。今年国庆节前,84岁的陈学云乐呵呵地安排家具摆放,伴随了70多年风雨的老藤箱,也再一次见证了人生重要时刻。

  浙工新村属于浙江工业大学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造的教职工宿舍,岁月的侵蚀让楼体结构出现问题。80岁的化学系老教授刘连庆回忆,“楼板的‘骨头’都露出来了”。前几年评估已经发现有4幢是C级危房,有的房间因为变形,门都关不上了。

  整个小区共13幢建筑,居民中80岁以上有200多人,40多年的老屋,一直是他们最深的牵挂。这场跨越数年的改造,从“想拆”到“能拆”,从“怎么建”到“住得好”,以居民主体为轴,以居民代表自愿更新委员会(简称自更会)、物业管理委员会、质量监督小组和审核监督小组的“两会两组”为笔,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写下“精度”与“温度”的注脚。

  原拆原建的“种子”,在倾听民声中萌发。工作人员深入小区凉亭、楼道口、居民家,像走亲戚一样走访。老人们拉着手说:“我这老骨头爬不动楼,真盼着能有一部电梯!”年轻夫妇念叨:“家里孩子小,最好能有个撒欢的活动场地。”独居老人皱着眉:“我这把年纪还能找到落脚处吗?租金怎么负担呢?”

  300余项建设意见、1000余次意见征询,每一个担忧都被放在心上。2023年5月,以一楼幢一代表原则,经居民自主报名,经过楼道长、社区审核,13人组成的自更会成立,代表浙工新村居民向区委、区政府提出有机更新启动申请,并全过程参与浙工新村项目。

  他们活跃在方案设计、搬家腾退、政策解答、大账审计等各个环节,召开47次自更会会议,提出建议300余条,把“共建家园”变成可观可感的坚实足迹。

  “别人拆迁都挣钱,我们怎么还得花钱?”同政府全额财政负担的征收拆迁相比,浙工新村原拆原建的方式,需要居民承担部分经济支出。面对部分居民刚开始的不理解,自更会成员应蓉忠用“大白话”解释,“以前那是政府帮咱拆,现在是咱们自己要换新,再说,以前拆迁异地安置居多,现在是原地拆、原址建,那钱可不得咱自己掏”。不仅如此,他还化身代办员,为身居他乡的邻居们办理相关流程。

  由11人组成的物业管理委员会,统筹停车规划、绿化布局等事项,协助自更会提出小区建设方面的建议,推动成立业委会。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小区专员主动上门问诉求、记建议,数百条民意像春雨般浸润着改造初心——原拆原建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拆旧建新”,更是通过一砖一瓦将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地生根。

  方案制定阶段,浙工新村搭建的“居民代表+设计师+施工方”的三方议事平台,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设计师”。“最大户型是3居室还是4居室?”“户型能不能保留通风格局?”“公共区域要不要留一间‘邻里茶室’?”在原拆原建方案研讨会上,类似提问此起彼伏。

  方案在讨论中持续迭代,凝聚着民智的蓝图,像燕子筑巢般每一根“枝条”都带着居民的期待。

  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小河睦邻节”重阳宴活动。

  标准落“实”,生机盎然

  签约时笑称“早改早享受”,半年多后孟松兔一份长达6页纸共20个问题的“考卷”,对小区设计、房屋户型提出质疑,但他很快就收到满意答复。

  “钢筋型号对不对?”“防水工程有没有按标准做?”质量监督小组不定时出现在施工现场,他们戴着安全帽,拿着施工图纸,仔细检查每一个环节。这支监督队由5名具有工程设计、施工经验的业主组成。

  邱明华,大学教师,自更会代表、质量监督小组成员,“7栋楼房地基的桩打了1017根,密度算比较大,正规检测报告有1600多份,现在能承受6到7级地震,完全符合国家标准。”他声音洪亮地在居民见面会上说。

  遇到施工方与居民的分歧,监督小组及时沟通。从墙面抹灰厚度到电梯品牌选择,从公共区域瓷砖颜色到楼道灯亮度,每一个细节都经过核验,建设全程“阳光透明”,也让居民对新家的期待,多了一份安心与踏实。

  袁兆煌在浙工新村生活了四十余载,项目启动时快90岁了。“5年能不能回得来?”在他心里曾是个未知数。当他拿着新房钥匙走进家门,眼里满是惊喜,通透的户型和当初设想的一样,窗户正对着凉亭、水池,已然是一番新天地,“这真是我的福气,没想到90岁了还能住上这样的好房子”。

  当项目顺利推进、签约收房率节节攀升时,居民郑佳宝的笑容里充满了欣慰。“以前心里一直没底,现在明白改革需要时间和方法。这次更新把选择权、监督权都交到我们手里,这房子更新的不仅是砖瓦,更是人心!”

  今年7月,经过居民投票,6选5差额产生5人审核监督小组,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审计监督,向全体居民报告了审计情况。看着老邻居们聊着新家的变化,86岁的王萍笑着说:“从拆到建,我们的话有人听、意见有人管,这新房子住得踏实,心里更暖!”

  浙工新村原拆原建后,围绕居民需求改善公共服务,真正走出了有温度和质感的城市品质提升之路。据新市街一家房产中介工作人员介绍,“小区行情明显看涨,基本上每周都有成交,改造后的新房刨去改造费、装修费等,老业主‘铁赚’”。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老旧住房自主更新、原拆原建。在拱墅,像浙工新村一样获得“新生蝶变”的小区还有很多,和睦社区和睦小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老年人口占比36%,也通过党员带党员、党员带群众、群众做群众工作,成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顺利实现了老旧小区“逆生长”。这里面,藏着可复制、可推广、可迭代的“拱墅经验”。

  运河汤汤,见证千年变迁;拱墅焕新,书写民生温度。发展之路没有终点,从精准分类的系统治理,到商务社区的滴灌服务,再到同筑民治的温情传递,拱墅始终将“人民至上”的理念融入城市肌理,用治理精度深刻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时代内涵。

  拱墅区委书记李志龙说:“站在新起点,拱墅继续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在推进城市版‘千万工程’的新征程上,为人民城市书写更加精彩的拱墅答卷。”(记者 刘婧宇)

【纠错】 【责任编辑:薛涛】